我的蘑菇人生

(赵建申)

   人们都说蘑菇这个行业有魔力,进去的人就出不来。的确我搞蘑菇20多年来对这一说法深有体会。
   我是1986年毕业于邢台市任县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农业局。当时我们县经济状况不是太好,所以我们这批毕业生的工资根本没有保障。后来我就决定自己找一条致富的路子,于是我就辞去了工作到保定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学习蘑菇栽培技术。
    当时蘑菇处于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学习蘑菇的广告很多,那时电视还没有普及,主要是通过看报纸和听收音机来了解各种信息,于是我选择了比较正规的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举办的蘑菇培训班进行学习,培训班主讲就是贾乾义老师,开学时间是十月一日。当时正是秋收种麦的大忙季节,我接到入学通知丢下了家里的农活就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当时参加学习的有四十多人,学习的品种有平菇、草菇、木耳、香菇、猴头等栽培比较早的几个品种。经过一星期的学习掌握了种植蘑菇的一些基本知识和了解了蘑菇的生长过程,对蘑菇有了初步的印象,同时也对贾老师渊博的知识和热情的态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种完小麦我就开始着手蘑菇栽培前的准备工作,这时接到贾老师的一封来信,信上说可以到邯郸基地实习,于是我就整理行装坐车去了邯郸。当时那里种的是平菇,由于技术不过关装上的袋子不吃料,后来经贾老师的指导我们分析了原因一直认为是温度偏低透气性差造成的,后经过我们增氧、增温处理很快菌丝就恢复生长,这是我亲身体会到蘑菇对温度和氧气的需求是多么的重要。当看到袋子上有原基出现时,当时的心情就别提多高兴了,每天不知要看多少遍,仔细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后来发现蘑菇的颜色有些变蓝,经分析是因为当时温度较低出菇房采用煤火升温造成的,后来经过改进增温方式使蘑菇的颜色转化为正常,这时还发现光线暗的地方蘑菇根长的长,经过我们细心照顾大约一星期的时间蘑菇就可以采收了,看到一朵朵的蘑菇心里很高兴,真不愿意把它们采下来上市场买了。这是我第一次对蘑菇进行栽培和出菇管理,也是我对蘑菇印象最深的一段经历。通过对平菇的栽培管理是我对蘑菇的生长环境如通风、光照、、温度、湿度等对蘑菇生长的影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随着气温的升高平菇已经逐渐结束,我们又开始了进行草菇的栽培实习。当时栽培草菇用的是麦秸、棉籽皮、或废棉,栽培方式多种多样。栽培草菇的原料都是经过发酵,栽培方式有平铺、有波浪形、有塔形。当时我被分配到沧州一个小村庄里,那里当时用的是棉籽皮和废棉,在打麦场里进行堆料发酵。我们不怕辛苦在近40度的高温环境下和农民一起进行翻堆、铺料、播种、上水、测温度干劲十足。播种后第二天就看到白绒绒的菌丝已经萌发吃料,心里说还是高温品种长得快。大约十天左右看见菌种块上有小白点出现心理一阵兴奋,蘑菇出来了。当时正是高温季节,条件适合长得很快。半月左右蘑菇大量出现并开始采收,看到一个个形似鸡蛋和鸟蛋的灰白色的蘑菇别提多高兴了,自己的辛勤劳动终于有了回报。当时采蘑菇的手小心翼翼生怕碰坏了蘑菇,我记得当时有一个人说:采蘑菇时好像要抱起刚出生的婴儿,不敢动手怕伤害到他,这种比喻来描述当时的心情再恰当不过了。草菇是高温形菌类每天要采两三次,长得真快一不留神就有开伞的出现。当时我们国家的生活水平还很低鲜菇市场还不大,多数品种以盐渍为主,草菇的保鲜期太短还不具备鲜草菇上市的条件,所以采下的鲜菇就地加工做盐水菇。草菇又叫兰花菇,进行杀青时的特有香气是任何蘑菇都无法比拟的。不对鲜草菇进行加工是无法享受到这种香气的。可以说是我种菇20多年来感觉最好吃的就是鲜草菇了,一般市场上出售的都是清水菇口味就差多了。通过栽培草菇是我懂得了什么是草腐菌及草腐菌有何特点,懂得了什么是发酵、为什么要发酵、及发酵的原理。
    到1989年11月开始种植白色金针菇,当时是在江苏徐州的一个防空洞中,我去后就开始准备出菇,半月过去了有一批菌棒开始出菇而另一批菌棒迟迟没有动静。当时我苦苦思索不知怎么回事,这时我无意中看到桌子上一瓶出菇的原种时发现蘑菇上不太光滑,然后我把它放到光亮的地方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菇体上爬着许多小虫。于是我到防空洞拿出几个不出菇的袋子在光亮处一看才知道菌丝已被虫子吃掉,这时才找出不出菇的原因。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这么多螨虫危害的情况,知道了蘑菇防虫是多么的重要。就这样我逐渐掌握了各种蘑菇的栽培技术。
    随着金针菇种植量的增加,贾老师开始尝试金针菇的鲜品销售。一开始试着在石家庄市场销售,然后装了几箱坐火车到广州深圳进行试销,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打开市场。当时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不同规格的包装,一般都采用2两到1斤的包装。由于包装太小所以每到冬季蘑菇上市都要组织大批人力物力进行装袋、打包、托运。随着鲜菇上市量的增加金针菇种植量已不能满足要求,从而引起价格急剧上涨,这时贾老师就适时地以唐县他们老家为基地组织农民进行金针菇种植。当时我是最初到他们村进行技术指导的技术员,经过几年的辛勤培植使他们村迅速成为全国有名的金针菇和杏鲍菇基地,到目前发展成综合性的蘑菇市场。
    九四年我和正定的两个朋友在正定租了几个大棚开始自己创业,冬天种植金针菇,夏天在贾老师的蘑菇加工厂工作。当时所有的蘑菇外销量很大都是以盐水菇为主,把冬天基地上生产出来不宜鲜销的蘑菇进行分拣加工然后出口。我们在下边作技术指导只是动嘴或做一下示范,现在自己租棚什么事都开始自己带头干了,这时才知道种菇的艰辛每天起五更睡半夜,效益还不错,谁知98年冬天的一场大火烧掉了我们的几年汗水。
    后来在我们家乡乡亲们和政府的邀请下我离开了正定回到了家乡,开始了我一生最忙碌最难忘的几年种菇经历。在贾老师和乡亲们的资助下我在家建起了菌种厂,当年就带动50多户农民进行金针菇栽培,从大棚的选址、建造、备料、装袋、灭菌、接种及大棚管理我亲自指导。每天定时定点到种植户进行巡查,组织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忙不过来时就让我爱人一起下去指导,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终于出菇了。为了直接掌握市场动态,我弟弟跟随贾老师到广州深圳市场销货,贾老师还派人直接把包装箱和包装袋运来帮助走货,我负责种植户的出菇技术指导和种植户的加工指导,我爱人在家收货,我妹夫帮着销货和运输。我们几个人分工合作,为了便于联系我率先在我们村安装了电话,自己方便的同时也给乡亲们带来了方便,谁出门时都到我们家要个电话号码然后到地方后打个电话通过我们向家里报个平安。近半年的忙碌我的辛苦没有白费,给菇农带来直接效益近百多万元。由于效益很好第二年就发展到100多家。就这样迅速在当地形成了以白金针为主的蘑菇栽培基地,解决了当地农民冬天没活可干的历史。我也因此连续两届被评为十佳农民,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多项殊荣,多次在省、地、市电视台和报纸上报导。这时有两家水果库的老板看到后找我联系用水果库栽培金针菇,于是在2002年春天我正式介入反季节栽培蘑菇的行列。我经过仔细研究,分析冷库和大棚条件的差异,想办法努力使这种差异减小,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冷库金针菇的出菇管理方法,使水果库中种植金针菇取得成功并使产量达到80%以上。
      2004年我应邀到山西清徐白灵菇基地作技术指导,我们几个技术员在贾老师领导下齐心协力使清徐的白灵菇第一茬的转化率达到70——80%。后经我们研究制定第二茬出菇方案打破白灵菇不出二茬或产量不高的说法,解决了白灵菇不出二茬菇的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入北京白灵菇工厂化生产基地,使我对白灵菇工厂化栽培有了更深的了解,结合我对金针菇反季节栽培的经验,总结了对反季节栽培蘑菇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出菇条件协调控制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对蘑菇工厂化栽培独特的管理方案。
    随着蘑菇的快速发展和蘑菇工厂化的兴起,和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蘑菇的废弃菌棒和农作物秸秆以及养殖业的粪肥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贾老师适时推出了利用生物技术使蘑菇废料、牛粪、农作物秸秆转化成种植鸡腿菇的原料。我们用这种方法使绿正公司这个频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当时我被安排在绿正担任厂长负责全厂的生产和技术工作,贾老师任总指挥。我们在贾老师带领下利用生物技术将废弃的菌棒转化成种鸡腿菇的原料,使多年堆积的废菌棒得到应用变废为宝,同时也摸索出了一条利用牛粪、农作物秸秆种植鸡腿菇的方法,从而解决了当地的秸秆和牛粪无法处理的难题,同时也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我们的生产模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下迅速得到推广,从而走出了一条公司带农户的独特的经营模式,使绿正公司迅速崛起,接着又成立了菌业专门对农户的产品进行收购和加工。同时也是我从单纯的技术管理提高到到技术和企业的综合管理。
    20多年的种菇生活就这样风风雨雨的走过来了,虽然辛苦,但觉得快乐。我选择了这个行业从来没感到过后悔,因为它具有一种深不可测的魅力,使你永远也摸不透它。它不像工业生产那样有固定模式,也不像农业那样单调重复,它没有固定的路子可走,它能使你永远感到下一个目标最好,下一批产量最高。专家教授级不一定能种出好蘑菇,老农民也不一定差到那,它受知识的束缚很小,受经验的影响最大。所以我对这个行业感觉有奔头有兴趣被它的魔力所吸引是我无法离开它。这是我20多年来对蘑菇行业的体会,也是我一直从事蘑菇事业的真正原因。

2008年8月